自由容器

汉字,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。


作为中国古代稀有的字体,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爨体也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,堪称中国文字演变的活化石。近年来,有一个将这一稀有字体发扬光大的人,他就是毛广淞先生。


毛广淞出生于江苏涟水县的一个小村庄。少年读书时,同班同学带了一本黑纸白字的书到学校,引起许多小学生的好奇和围观。那本其实就是字帖的被那小同学视若珍宝,舍不得让大家多看一眼。毛广淞很想借阅,但无论怎样哀求,都没能如愿。年纪小、不服气、对知识有着强烈渴求的毛广淞从爷爷那里要了5元钱,到亲戚家借了一辆自行车,竟然一路骑到了80多公里外的清江市。虽然转遍新华书店也没有看到那本字帖、只买到了两本钢笔字帖,但就是这两本钢笔字帖开启了他的书法之路。


自此之后,毛广淞就对着这两本字帖苦练起来。高中毕业后他当了兵。在军营里,毛广淞对书法的热爱始终都没有间断,一有空闲,他就学写字,初习唐楷,后入魏晋,孜孜不倦。一次,他练完书法,拿起洗发膏去洗头,等抹到头上的时候才发现流淌到脸上的竟是黑色的液体,洗发膏原来是金鸡鞋油。

第5页-10.PNG        上世纪80年代,毛广淞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了郭沫若的《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》的文章,郭沫若用来证明《兰亭序》真伪的爨体字,让毛广淞很好奇,这是什么体,怎么没见过?为了探寻源头,他翻古籍、查碑文,对爨体字进行了认真地研究。


1600年前的魏晋时期,爨体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字书体,因曹操和后来的司马炎的禁碑令,导致其从历史上神秘失传。


之后的毛广淞,爱上了体,开始专精一体,走上了写爨体、传承爨体的道路。直到清乾隆戊戌年、云南曲靖地区一位耕作农民的意外发现,大小二爨碑显身,才使爨体这个尘封千年的书体再次受到关注。


随着对爨体了解的增多,毛广淞的心中也涌动起一个念头: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爨体,并一定要把它传承下来。身系行楷、兼习诸体之后的毛广淞,爱上了体,开始专精一体,走上了写爨体、传承爨体的道路。

第5页-9.PNG


为了复活爨体,毛广淞放弃了很多休闲时间,一遍遍地揣摩、临摹,400余个爨体字在毛广淞的笔下也如爨碑一样用笔方峻,起收果断,既有汉碑法度,又有隶书遗意;似昆刀切玉,又如雄鹰击空,气势磅礴。经过不断练习和揣摩,毛广淞竟然将爨体字从400多字扩展成近万字。他的作品也相继被人民大会堂、解放军驻港部队、江省博物馆,以及国际友人萨马兰奇和施瓦辛格先生、俄罗斯现代书法博物馆等收藏。


第6页-11.PNG

20139月,国内最大的电脑汉字库——北大方正,将爨体字以毛广淞名字进行命名,并将毛广淞爨体与其他如启功体、舒同体共同纳入中国电脑汉字库。毛广淞爨体书法受到国家版权局保护。


毛广淞向《经济》杂志、经济网记者妙解字:兴字头、林字腰、大字下边用火烧。字的本意是烧火做饭。


毛广淞表示,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,爨体字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种类,将对推广汉字起到独特作用。


我们一定要记住爨体,这是老祖宗留下的,我们不能丢!说这句话时,毛广淞神态坚定,声如洪钟,透着军人的坚定不移



202010